拓宽开放路扩大朋友圈 陆海新通道织线成网
对外贸拉动作用日益明显
7月5日,陆海新通道“中阿快线”公铁联运国际货运班列从兰州东川站鸣笛出发;7月4日,粤港澳大湾区始发的“中吉乌”公铁联运国际班列开通运营;同日,一列满载货物的列车从河北廊坊启程,前往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廊坊“中吉乌”国际多式联运新通道正式开通……从“一条线”到“一张网”,国际陆海新通道拓宽了中国的“开放路”,拓展了中国的“朋友圈”。
专家表示,今年以来,陆海新通道开通建设加快,中欧班列跨境运输需求旺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效应日益凸显。随着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推进,国内外大循环的动力和活力将不断增强。
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完善
7月2日上午11时,在川黔铁路小南垭站,东盟至重庆江津至欧洲国际联运班列顺利启程,标志着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在江津有效衔接,实现了欧洲与东南亚各国在重庆无缝衔接和货物的双向流通,进一步完善了连接欧洲与东南亚市场的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
“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是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国家重大战略。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南宁局数据显示,上半年,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运输货物42.4万标箱,同比增长10.5%,货物运输品类增加到940多种,已辐射中国18个省区市61个城市120个站点,通达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393个港口。
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快的同时,东北陆海新通道建设也按下“快进键”。作为东北陆海新通道门户港的锦州港,今年以来,进一步完善空港、海港、铁路、公路、管道、网络“六位一体”通道枢纽体系,放大锦州“咽喉之地”区位优势,打造辽宁对外开放的新前沿、对内开放的桥头堡。重点推进通道建设项目63个,总投资963.7亿元。
陆海新通道建设对我国外贸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近期共同发布的《新通道 新格局 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发展报告2017—2022》显示,自通道建设以来,陆海新通道“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完善。2022年,13个共建省区市与东盟贸易额突破1300亿美元。陆海新通道的运输货物品类也不断丰富,已由2017年通道运行之初的50余种发展到如今的900余种。
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强劲增长
除陆海新通道外,中欧班列作为跨境班列形式之一,开行数量强劲增长。
根据国铁集团7月6日发布的最新数据,今年1月至6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8641列,发送货物93.6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6%、30%。其中,去程4620列、49.9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6%、29%;回程4021列、43.7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6%、31%。截至目前,中欧班列历年累计开行超过7.3万列、690万标箱,通达欧洲25个国家216个城市。
“今年以来,随着我国外贸延续稳中向好态势,中欧班列跨境运输需求旺盛,开行数量强劲增长。”国铁集团货运部负责人介绍,充分发挥中欧班列战略通道作用,与沿线国家铁路部门加强合作,提升运输能力和服务品质,积极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有力保障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国铁集团获悉,今年以来,国铁集团积极推动中欧班列与中老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联通,探索中欧班列跨越黑海、里海南通道线路开发,推进境外通道多样性建设,努力打造“多向延伸、海陆互联”的运输服务网络。
专家表示,随着中欧班列的地域覆盖更加全面,点的密度增加,枢纽化运营、联合运营的趋势会进一步发展。中欧班列和泛亚铁路的联合会带动更大范围的物流通道合作。
建设覆盖“一带一路”自贸区网络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欧班列在沿线各国之间形成了一种新的合作模式,为沿线各国携手合作创造了新机遇。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我国与共建国家贸易和投资规模稳步扩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水平持续提升。数据显示,1至5月,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5.78万亿元,同比增长13.2%。
商务部部长助理陈春江表示,将在继续扩大同共建国家贸易规模的同时,优化贸易结构,扩大优质商品进口。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优化双向投资结构。推动与更多有意愿的共建国家商签自贸协定,加快建设覆盖“一带一路”的自贸区网络。
根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截至目前,共建“一带一路”已经吸引了全球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和主要国际组织参与。
国家发改委区域开放司副司长梁林冲日前在202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一带一路’倡议的未来”对话会上表示,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国将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深化规则标准“软联通”,加强与各国和国际组织之间的规则标准对接,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持续提高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巩固人文交流“心联通”。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