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刚刚进入冬令时,秋天的气息还不浓郁。德国马牌在悉尼洲际酒店发布了全新七代家族产品MaxContact MC7。之后的两天,我在卢顿汉姆赛道和悉尼港到Hunter Valley的道路上对MC7轮胎进行了充分的赛道和公路测试。
Day 1:
在距离悉尼市中心一小时车程的卢顿汉姆赛道,对MC7进行了全面测试和体验。
对于轮胎,如果不对比着测试和体验,普通人其实很难体会出其优劣。而与竞品放在相同场景下,搭载在相同的车型上对比测试,既是行业惯例,也能有更深切的体会及抓取产品特点。
整个测试分为了四个部分:湿地操控、干地操控和湿地制动,最后完整地在赛道上跑2-3圈。
科目一:湿地操控。
在赛道一个带有坡度的U型弯角,喷水装置不间断喷水,让路面始终保持湿滑状态。通过驾驶搭载MC7和竞品的两台宝马3系,以60公里/小时的车速通过弯道,可以明显体验到在发生侧滑后两款轮胎表现上的差异。在滑动中,竞品会瞬间转向过度,有片刻的失控,直至轮胎重新获得抓地力。而MC7则在出现滑动后,始终保持较好的抓地力和循迹能力。对比之下,MC7在过程中非常可控,令驾驶者很安心。
这个科目比较综合的体现了MC7的技术亮点:3D切割花纹设计,文丘里管设计和Marco-blocks抓地花纹设计。
当车辆在湿滑路面高速行驶时,轮胎与路面之间会形成一层水膜,这时轮胎的抓地力会大幅下降,容易发生打滑,即我们通常说的水滑现象。MC7采用3D切割设计,多种几何结构与位置的花纹槽可以多角度的切割水膜,确保胎面与路面的有效接触,从而保证可靠的抓地力。
MC7还在沟槽内配备了以文丘里效应为原理而设计的排水装置,结构为中间窄两边宽的狭长通道,从而使流经的积水流速增大,实现快速排水效果。可以简单理解为我们浇花时拿的胶管,用手捏紧,水流会加速且滋的更远。
再说一下Marco-blocks抓地花纹和自锁定机构。转向时,轮胎与地面的接触区域会向外侧转移,同时轮胎外侧承受了最大压力,MC7着重升级了外侧的胎面设计,让轮胎保持更大的触地面积。同时特殊的抓地花纹设计能够均分胎面所受的压力,从而不会因局部压力过大导致胎面过度损伤,影响操控性和耐久性。
MC7外侧沟槽内还配备了自锁止机构,简单说就是当转向时胎面发生形变,自锁止机构让胎肩与相邻胎面形成一个整体,减少形变,提升抓地力,从而提高转向稳定性。
科目二:干地操控。
这个项目基本上就是短距离的赛道驾驶,驾驶日产400Z和宝马3系连续高速过弯。主要体验MC7轮胎出色的抓地性、操控性和比较直接的路面反馈。这主要是受益于MC7的高刚度运动橡胶配方和Marco-blocks抓地花纹设计。花纹设计前面已经做了说明,不再赘述。高刚度橡胶配方主要是使轮胎变形的阻力变大,激烈驾驶时胎面较小的变形可以提升抓地力,使车辆的指向性、循迹性和操控性更出色。
科目三:湿地刹车。
驾驶匹配了MC7和竞品轮胎的宝马3,从静止加速到80公里/小时的时速,通过制动点后在湿滑路面上全力制动直至刹停,通过车载V-box测出刹车距离。综合我们20位中国媒体的实际均值成绩,得到MC7和竞品的刹停距离分别是21.99米和23.27米,MC7比竞品要短1.28米。要知道刹车性能跟安全性关联度极高,1.28米很可能就是危急时刻的救命距离。这个测试项目主要体现了MC7良好的排水性和出色的抓地力这两个技术亮点。
最后的赛道跑圈当然是最有驾驶乐趣的部分,可以充分体现MC7在高速和激烈驾驶下的综合表现。但是对于轮胎特性的感知还是三个科目来得更真切直观。
Day 2:
第二天是从悉尼港到Central Coast再到Hunter Valley(猎人谷,实际上Hunter在这里是个姓)的开放道路试驾。这段近百公里的行程又把MC7较好的静音性和均衡性体现出来了,静音受益于马牌的静音舱设计。
虽然是一次轮胎测试之旅,但整体感受很像一次性能车的试驾,有科目,有赛道,还有长距离公路驾驶,结合途中赏心悦目的大洋洲风景,颇有一种生活与远方兼得的感觉。而前面还是一群袋鼠欢快跳跃的画面,转眼就看到路边一只被撞死袋鼠的惨状,愈发觉得行车的安全至关重要。
控 | 静 」于一身、性能优异的轮胎对于安全行车则赋能很多。人生如行车,只有脚踏实地且可控的人生才是自己的人生。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