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唤醒”文化遗产?厦门大学赵燕菁:保护不是做“标本”,而是让其“

2024-05-24 17:08:06    来源:证券之星   阅读量:10057   

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5月24日,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加强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分论坛在深圳举行。

“保护是一切传承的前提。”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双聘教授赵燕菁在分论坛上表示,文化遗产具有历史记忆,“记忆”不分好坏,都具有同样的历史价值,原真性是遗产最重要的属性。

他认为,遗产活化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如何让已经死去的遗产重生;另一类是如何让仍然活着的遗产得以延续。无论是城市规划或是历史街区保护,都要接受历史街区的变化,顺着它的历史的年龄一直演化下去。

对于已经“死去”的遗产,应该通过赋予其新的价值,将其“唤醒”;但对于仍然活着的遗产,我们则要接受其随时间自然变化,只有让“年轮”演进下去,遗产才能保持“活着”。没有传承的保护是不可持续的保护:对于历史街区和传统村落这些活着的遗产,城市规划的目标应当是“延寿”,而不是“永生”。

然而,保护并留下可识别的自然“年轮”,是传承“活着”的遗产最大挑战。

赵燕菁提出,历史追求完整,街区的整体保护非常重要,尽管从经济的角度而言,并不能够很好地利用。但“保护”不是提前将还活着的遗产做成没有生命的“标本”,要把历史社区的自然演化作为保护内容的一部分。保护不意味着将遗产变为化石,而是要发现遗产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只有正确的利用才是最好的保护。

能够新陈代谢的遗产才是“活着的”遗产:从肌理、风格、材料、工艺等,提出不同的保护要求,最大限度地让遗产适应变化的需求和技术进步,而不是让现代人脱离历史,生活在过去的生产、生活关系中。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