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北林
昨日,由BP商业伙伴主办的2023中国数字生态大会在北京盛大举行。大会以“"AIGC新生态 数智新时代”为主题,紧密围绕国家“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和生物医药创新战略部署,备受关注的“2023年度中国数字生态医药研发领域创新成果奖”正式揭晓。经过严格的三轮盲审、专家评议及第三方技术验证,百试达(上海)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瞿幸池、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方莲花、荣昌制药(淄博)有限公司生产总监李钦刚三位专家从全国200余项申报成果中脱颖而出,获奖率仅1.5%,充分彰显了该奖项的行业权威性与稀缺性。
瞿幸池女士研发的“利用聚类算法的药物临床试验效果跟踪与分析系统V1.0”,创新性将聚类算法与临床试验数据深度融合。系统可自动采集临床试验中的150余项核心指标(如受试者疗效数据、不良反应记录等),通过分层聚类模型对数据进行精准分类与关联分析,不仅将疗效评估准确率由35%提升至90%,还能提前2个月预警药物潜在副作用。在某肿瘤新药临床试验应用中,该系统成功识别出特定人群的疗效差异,帮助研发团队优化试验方案,缩短研发周期4个月,为药企节约研发成本超2000万元,成果被纳入国家生物医药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库。
方莲花研究·员主导研发的“基于AI的药物靶点预测与验证平台V1.0”,突破传统靶点发现依赖经验的局限。平台整合全球10万+疾病相关基因数据、化合物数据库,通过深度学习模型挖掘基因与疾病的关联关系,可快速筛选出高潜力药物靶点,并借助虚拟分子对接技术验证靶点可行性。该平台将靶点发现周期从传统的18个月缩短至6个月,靶点验证成功率提升50%,在阿尔茨海默病新药研发中,成功预测出3个全新潜在靶点,其中1个已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为罕见病、慢性病新药研发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响应了国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创新药研发”的战略需求。
生产总监李钦刚研发的“药物生产工艺数字化模拟与优化系统”,聚焦医药生产环节的效率与质量管控。系统构建药物生产全流程数字孪生模型,实时采集反应温度、原料配比、生产时长等200余项工艺参数,通过智能算法模拟不同参数组合下的生产效果,精准定位工艺优化空间。在某抗生素生产企业应用中,系统将产品合格率从92%提升至99.5%,能耗降低18%,生产周期缩短12小时,同时实现工艺数据全程可追溯,符合国际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为“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医药生产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BP商业伙伴相关负责人表示,三位专家的获奖成果分别覆盖药物临床试验、靶点发现、生产工艺三大核心环节,均深度契合国家生物医药创新战略,展现了中国医药研发数字化领域的技术硬实力。据悉,获奖项目将被纳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案例库,后续将通过行业研讨会、技术推广会等形式,推动成果在中小药企的普及应用。
2023中国数字生态大会的圆满落幕,为医药研发行业数字化转型明确了方向。特邀嘉宾中国药学会秘书长强调,三位专家的成果证明,数字技术是破解医药研发“周期长、成本高、成功率低”痛点的关键,只有将技术创新与医药研发实际需求深度结合,才能真正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未来,随着这些创新成果的广泛落地,中国医药研发领域有望在全球数字化浪潮中抢占先机,为世界医药创新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