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 2009 年推出以来,微软的必应搜索一直在“遥望”谷歌。但是这一次,微软在人工智能 身上看到了一个扳倒谷歌的大好机会。
周二,微软宣布将 OpenAI 的爆红 AI 聊天机器人 ChatGPT 整合到必应搜索引擎中,这可能是该软件巨头首次有机会直接挑战搜索巨头谷歌。
千年老二
必应虽然在全球搜索市场排名第二,但是与谷歌相差甚远。根据统计机构 StatCounter 公布的数据,2023 年 1 月,谷歌在全球搜索引擎市场的份额高达 92.9%,而必应只有 3.03%。
这种局面已经持续了多年,似乎也看不到任何改变的希望。但是,ChatGPT 的爆红让微软终于看到了曙光,这要得益于微软的超前布局。2019 年,微软在 ChatGPT 开发商 OpenAI 创建不久后就向其投资了逾 10 亿美元,最近又向该公司额外投资了 100 亿美元。
甚至在微软周二正式推出 ChatGPT 版必应之前,谷歌内部人士就已经感到 OpenAI 和微软合作的威胁已迫在眉睫,这标志着谷歌几十年来首次感受到了改进搜索引擎的压力。现在,微软的这个梦想正在成为现实。
谷歌的麻烦
谷歌确实感受到了威胁,该搜索巨头已经拉响了“红色警报”。就连已经退出一线管理的两位创始人最近也频频召开高层会议,要求加快 AI 聊天机器人的部署,并批准了将 AI 聊天机器人与搜索引擎进一步整合的计划。
谷歌的搜索产品在过去几年受到了不少指责。《大西洋月刊》指责谷歌搜索“大不如前”,《快公司》称谷歌搜索越来越糟。雅虎前 CEO 兼谷歌员工玛丽莎?梅耶尔 表示,谷歌搜索的质量与网站质量下降直接相关。去年 8 月,科技博客 TechCrunch 报道称,谷歌推出了提高高质量网站排名的方法。
在微软发布 ChatGPT 版必应后,韦德布什证券公司在一份发给客户的报告中表示,它相信必应对于 ChatGPT 的集成“将通过抢占市场份额点方式来挑战网络搜索市场,因为用户将看到更多好处和新的用户体验”。
“搜索市场被颠覆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谷歌长期以来的市场霸主地位一直无人撼动,但是由下一代 ChatGPT 支持的新微软必应似乎将成为第一个挑战者。”未来研究公司 分析师丹尼尔?纽曼 (Daniel Newman) 表示。
微弱的先发优势
但是,就在 ChatGPT 推动微软和必应向前发展的同时,谷歌一直在积极地提醒大家,它在 AI 领域已经耕耘已久。毕竟,OpenAI 的创始人曾是谷歌的员工,而“GPT”中的“T”代表“Transformer”模型,这也是谷歌发明的一种 AI 技术。
而且,谷歌已经迅速发布了自主聊天机器人“巴德”,并要求员工们要拿出在内部进行黑客马拉松的精神来测试它。
除了谷歌,百度也确认正在研发一款 AI 对话式聊天机器人,该项目中文名字为“文心一言”。目前,文心一言在做上线前的冲刺,预期三月份完成内测,届时将面向公众开放。
换句话说,微软目前可能在 AI 搜索大战中占据上风,但如果它的竞争对手采取行动的话,这种优势可能很难维持。古根海姆研究公司分析师在 ChatGPT 版必应发布后的一份报告中表示:“我们怀疑所有供应商都将利用这些技术,不知道微软能否实现相对于其他公司的巨大得利。”
快速行动保持优势
微软承诺,新的、更强大的必应将带来新的功能,通过简单的语言提问向用户推荐品牌或旅游地点,帮助用户更快地找到信息,同时输入更少的关键词。
这只是冰山一角,因为微软已表示有兴趣将 ChatGPT 引入微软 Excel 和 PowerPoint 等软件。
尽管如此,谷歌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长期的内部开发 AI 的历史,它似乎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与微软的总体计划大致相同的是,谷歌计划将 ChatGPT 引入自己的软件套件,包括 Gmail 和谷歌 Docs。
营销机构 Good Apple 的搜索主管埃里克?汉密尔顿 指出,包括谷歌 Chrome 浏览器在内的谷歌工具有很多粉丝,AI 工具将有助于留住他们,而不是让谷歌承受用户叛变到微软的风险。
换句话说,除非微软能够利用这些新的 AI 功能迅速吸引大量必应用户,否则分析人士相信谷歌将很快赶上,让微软的先发优势变得毫无意义。
真正的赢家
最终,微软可能终于有机会开始削弱谷歌的统治地位,但在所有这些搜索争斗中,真正的赢家是 AI 本身。
“作为一家科技巨头,微软的努力可能会推动 AI 和机器学习在该行业的进一步应用,但即便如此,它也不太可能影响一些公司的财务状况。”古根海姆的分析师表示。
随着谷歌宣布将在 2 月份发布类似 ChatGPT 的聊天机器人“巴德”供公众使用,AI 之战进一步升级。借助 AI 在 Gmail 和谷歌 Docs 中的整合,以及 AI 增强的搜索结果,谷歌希望确保自己能够抵御微软发起的进攻浪潮。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