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结束的广州车展上,北汽新能源总经理张国富表示,在三年内让极狐成长为一个年销60万辆以上的新能源品牌。要在三年之内完成近十倍的增量,极狐的信心到底源自哪里?
从目前的发展势头来看,极狐的目标并不过分。今年以来,极狐的销量持续攀升,年初时,销量仅维持在数百辆,5月即达到4500辆,6-7月超8000辆,从8月起连续破万,11月销量为11122辆,位居纯电市场新势力TOP6。
接连的增长让极狐信心倍增,在产品、营销、服务的多维发力下,极狐已经“熬”过寒冬,进入了蓬勃向上的高速发展期。
技术实力永远是第一推动力
极狐品牌来自我国第一家上市的新能源汽车公司——北汽新能源。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高端技术的筑基者和引领者,没有技术是不行的。自2009年起,北汽新能源一边持续洞察用户,一边踏实钻研技术,从而做到有的放矢,真正满足消费者的核心需求。
消费者买电车时,考虑最多的就是安不安全,充电快不快,续航高不高,基于以上几个核心需求,极狐不计成本地持续投入技术,历经四代产品开发量产及自研能力建设,实现了超级三电、超级安全、超级空间、超级健康、超级科技、超级品质等独有技术,在保持领先的同时不断探索,追求极致品质。正是强大的技术实力,推动了极狐一路增长。
提及纯电出行,续航能力是用户普遍关注的焦点。极狐拿出“大手笔”,全系车型皆采用国际一线大牌宁德时代的电池,即使终端零售价仅为10万出头的考拉S入门版同样如此。在宁德时代的赋能下,阿尔法T5最高续航里程达到660公里,阿尔法S5最高续航里程达到708公里,分别是同级续航里程最高的纯电SUV和纯电轿车。
在补能方面,极狐也展现出了国企大厂的实力——把800V高压超充技术的门槛下探到了16万区间。T5和S5充电10分钟,分别可以补能260km和280km,而反观目前市面上其他800V超充的车型,售价基本都在20万甚至30万以上。
“宁德时代+800V超充”,这样的组合仅需16万元。这也让极狐打造了独特的价值标签。但在极狐看来,仅做到这些还不够,在广州车展上,极狐推出了新阿尔法T5神行版,该车型搭载了宁德时代5C神行超充电池,SOC 30%到80%充电时间不到9分钟,15分钟补能500km,进一步缩短了用户等待时间,还做到了“加配不加价”,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大的让渡价值。
极狐旗下的所有车型,都出自与麦格纳共建的高端智造基地,并且采用钢铝混合结构和笼式框架车身,其安全品质向奔驰大G的品质无限靠拢;极狐还与中科院合作研发了绿色内饰用料,首创“0醛0苯”的极净健康体系,即便在50℃高温下,座舱的甲醛含量也远低于儿童房,为全家人的出行带来更全面的守护。
前不久,阿尔法T5在中汽中心举办的C—NCAP碰撞测试中斩获50万内唯一“超五星”的好成绩,在C-GCAP测试中获得了健康、能效、低碳三大项全五星认证,在CA-CAP测评中也荣获五星白金认证;阿尔法S5则荣获2024年“中国十佳车身”认证,在“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汽车质量排行榜”中也斩获了新能源中型轿车第一名。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唯有坚守品质,不遗余力地加码技术,才能打动用户,收获广泛的认可。
营销创新+渠道建设,让“流量”服务于“销量”
具备了技术实力,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在社会化传播的趋势下,流量成了各个品牌争夺的新战场。
极狐在营销上始终致力于传递正向的文化价值观。例如中秋假期期间,极狐冠名了大运河音乐节,不仅在消费者面前展现出了社交达人的形象,更为流淌千年的运河注入了蓬勃朝气;10月份极狐与北汽男篮“战在一起”,弘扬追求卓越、永不服输的体育精神。
随着品牌声量的提升,极狐的形象愈加立体丰满,人们逐渐认识到,背靠北汽集团的极狐,是个追求卓越的技术达人,也是满活力的社交达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深度了解极狐的产品价值,为销量增长铺平了道路。
一场成功的营销,需要在传递卖点与传递价值中找到平衡,做到这一点已实属不易。然而,如果没有完善的销售服务体系,泼天的流量终将流失殆尽。今年以来,极狐加大力度建设渠道,年初时全国不足200家经销商,到现在将突破350家。为了帮助经销商提高盈利能力,极狐还成立了培训中心,为经销商提供定制的培训与资源帮扶,双方相互借势,相互赋能,已经形成了伙伴关系。
同时,极狐在用户服务方面也进行了数字化转型,精简了40%的业务线,大幅缩短服务路径,能够在用户反应问题之前就提前联系用户,帮助用户排忧解难,提高了用户满意度。
在体系保障方面,极狐采取服务网+充电网双网齐下的发展战略,一方面加大自营充电网的自建,另一方面与国网、中石油、特来电等市场头部充电运营企业互联互通合作,目前已经建设运营充电站达到141座,极狐APP充电地图接入超85万根公共充电桩,实现一个充电地图畅行全国。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极狐拥有了出众的技术实力,在营销上也找对了路子。有理由相信,步入增长期的极狐,将会带来更多惊喜。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