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满结束智能座舱软硬件重要技术剖析—盖世高阶课

2022-10-21 17:55:00    来源:网络   阅读量:11240   

随着汽车新四化的浪潮席卷而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正在融入汽车的方方面面,汽车正在慢慢向“第三移动空间”发展,而智能驾驶舱承载着消费者的核心体验。以往的传统汽车驾驶舱功能大多采用碎片化布局,分布式的电子控制单元无法有效交换信息。同时软硬件支持相对陈旧,难以提供更好的人机交互体验,难以实现OTA功能。现在各大车企已经开始推动智能驾驶舱进入域控制器时代,各种功能越来越聚合。

2022年9月24-25日,由地球之国大学堂主办的“智能客舱软硬件重要技术分析”培训在上海成功举办。参加本次培训的人员包括总经理、项目总监、架构师、技术总监、需求管理专家、商务合作总监、SA等。

本次“智能座舱软硬件重要技术分析”培训,帮助汽车行业从业人员了解智能座舱显示屏设计的架构设计、硬件开发系统的建立、关键器件的选型设计、关键信号的调试、座舱可靠性的设计、软件系统架构的设计、软件系统的优化以及相关底层软件的调试与共享。

负责本次培训课程的丁老师拥有8年以上的智能驾驶舱系统架构师经验。曾任上市公司tier1硬件负责人,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擅长中控导航、液晶仪表、流式后视镜、隐藏式行车记录仪、TBOX等。智能驾驶舱。他建立了功能安全体系认证,并为上下游供应商做了EMC和系统审计和可靠性设计。

李先生,10多年智能座舱高级软件工程师,在国内知名tier1做过多平台座舱产品的嵌入式和os软件开发及实践经验。并有主机厂软件系统架构经验,擅长软件系统架构和疑难问题解决。

同时,盖世大学堂也在招募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等行业的讲师参与其中,为行业传播知识,带动更多业内人士共同进步。

本次培训中,关于“为什么需要互相转让筹码”这个问题,丁先生提出,汽车车型的开发涉及到很多技术集成、零部件设计、试验验证等。,所以汽车开发具有成本高、周期长、开发风险大的特点。以前汽车厂商推出一款新车至少需要5-10年,周期长,工作量大。但是现在的车企,车辆车型变化的速度非常快,这是底盘的平台使然。比如宝马的UKL前驱平台,CLAR后驱平台,丰田的TNGA架构,吉利的CMA平台,奔驰的MFA,MRA,MHA,MSA平台等等。以丰田的TNGA平台架构为例,初期一般零部件比例会达到20%-30%,最终会达到70%-80%,对企业节约成本、减少RD周期起到关键作用。

目前一个平台模型的迭代周期是3-4年,小的模型变化在1年左右。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选择显示屏标准化,这样IP建模和显示屏的成本就可以固定下来,每次升级只需要修改主机。因为现在域控或者单芯片的计算能力越来越强,主机的升级需求是必然的,显示屏就是显示内容部分,相对简单,只要规划好相应的造型和尺寸就可以了。

根据目前汽车电子的发展趋势,汽车电子产品的架构正逐渐从分布式向集中式域控制器发展。那么主机和显示器之间的域处理会越来越多。域处理的本质是控制、功能、数据处理/存储由主机完成,视频、图像显示由显示屏完成。由于车内的特殊结构,它们的分布模式也不尽相同,可能会导致主机与屏幕相差10cm、100cm甚至更远。

目前在业界,主机与显示屏之间传输音频、视频和控制数据的解决方案大多是TI的FPD-link、Maxim的GMSL、THINE的V-by-One等相关技术。目前国内还没有集成串行和反串行技术的芯片。

格士大学堂一直致力于探索行业用户和企业的真实需求,建立教师(专家)和外部合作机构池,搭建汽车行业一体化培训平台,为学员提供多元化培训服务,建立学员荣誉体系。陪伴企业组织发展,帮助企业和个人共同转型。

行业领先企业和专家超15000家,线下培训/线上公开课超500场。超过36,000名线上和线下用户参加了培训。

业务板块包括:线上课堂、线下实践营、定制化内训、工作坊和专家智库访谈。课程包括:智能汽车领域、数字智能制造(自动控制、工业机器人、机器视觉、数字智能制造)、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精益生产、项目管理)、软件技术、标准解读等。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