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唯一以“福”字命名的省份,我省拥有丰富的“福”文化资源。近年来,“福”文化不断涌现,成为我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个缩影。
前不久,省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关于推进“福”文化产业化、转化利用的指导意见》。根据指导意见,各地区、各部门要着力推动壮、福工艺美术发展,鼓励福文学艺术创作,推动旅游发展,支持各地积极培育和创建福文化创意转化中心,培育一批福文化示范企业、示范基地、示范村镇,建设一批福文化产业基地。
省委高度重视“福”文化的宣传推广,提出要打响福建“福”文化品牌,以“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快福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助力文化强省建设。
纵观福建大地,从城市到乡村,从线上到线下,从广播到屏幕...“福”文化宣传推广的内容遍布百姓生活,全省上下形成了关注、参与、享受、发展福文化的浓厚氛围和广泛共识。“游浮山,游富水,听福剧,拍福昭,买丽芙,开福韵,玩巢父”...广大市民游客不用出远门就能收获满满的“福”气和快乐。
旅游经济是我省要着力做大做强做优的“四大经济”之一。福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渠道。
开发主题旅游精品线路。我省各地旅游部门继续推出“来福建幸福”、“相约福建幸福”等“福文化旅游线路”,向市民和游客免费发放全省电子惠民卡——“富友卡”20220张。持卡人可在2022年享受全省所有5A级旅游景区、4A重点景区和部分温泉景区的优惠门票。
打造“福”文化主题产业园。三明泰宁、宁德平南等地相继挂牌“福”文化馆,福州打造“福”文化主题旅游街区,漳州推进16个“福”文化产业项目建设,龙岩古田五龙村打造“福龙”IP品牌,推动了“福”文化与旅游、农业、制造业等产业的多元融合发展。
培育"福"文化创意产品。“福”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巢父、傅艺、傅景三大类4548件傅文化创意作品参与评选,16件傅景景观美学设计优秀作品在城乡公共空间和景观设施建设中推广使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建设“活机制、优产业、富民生态、美生态”新福建的宏伟蓝图,全面推进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跨越,奋力谱写福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篇章。
坚持艺术为人民,打造文艺创作的“高原”和“高峰”。莆仙戏《撑着伞走》获第十七届文华奖;包、高甲戏、大道成、闽剧分别获得第十三、十四、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福建戏剧《双蝶扇》《谷文昌》入选“全国优秀舞台艺术创作扶持项目”年度重点扶持剧目,我省作品入选该项目的次数和剧目数均为全国之最。
坚持文化惠民,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城乡。全省80%以上的县级以上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三级以上图书馆标准;全省建成公共图书馆96个,文化馆97个;省、市、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
继续合理适度利用文物,让文物“活”起来。三明万寿岩遗址成功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录;泉州永春苦寨坑窑址位列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福州闽侯昙石山遗址成功入选“百年考古百大发现”。
坚持文化遗产亲民,努力加强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2021年7月25日,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宋时期中国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项目顺利通过评审,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目前,我省共有世界文化遗产4项、联合国非遗项目8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45项。世界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革命文物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深度